- 电子票发送至邮箱
- 现场出示电子票
- 不可取消
展览前言
致敬每个人心中对于宇宙星辰那永恒的乡愁为深陷红尘的我们献上头顶一片灿烂星空。《每当星辰变幻时》,一封用科技与艺术为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为我们头顶这片灿烂 的宇宙星空写下的浪漫情书。艺术是一种心灵转化的体验,如果艺术作为能量的传递媒介,使用感官体验的集合带给人们一段意识转换之旅;那么科技则赋予了这段旅程中交通方式的多样性,让我们得以更好地进入那扇知觉之门,与每个人内心浩瀚的宇宙相遇。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很多人走失在“Ego-centric(人类中心主义)”的迷雾里。我们以“科技+艺术+疗愈”为核心,去做一个富有精神能量的展览,尝试提出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Eco-centric(生态中心主义)”设想,重新寻找我们在头顶这片繁星之下的位置。《每当星辰变幻时》,一封用科技与艺术为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为我们头顶这片灿烂的宇宙星空写下的浪漫情书,被英国路透社评为2019最值得期待的展览。
艺术是一种心灵转化的体验,目的是带给人们美学的惊骇感,从而进入超越俗世的神圣体验之中。如果艺术作为能量的传递媒介,使用感官体验的集合带给人们一段意识转换之旅,那么科技则赋予了这段旅程中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为“幻象”的构造提供了实现的种种可能,让我们得以更好地进入那扇知觉之门,与每个人内心浩瀚的宇宙相遇。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很多人走失在“Ego-centric(人类中心主义)”的迷雾里。我们以“科技+艺术+疗愈”为核心,去做一个富有精神能量的展览,尝试提出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Eco-centric(生态中心主义)”设想,重新寻找我们在头顶这片繁星之下的位置。
作品介绍
1.《知觉之门》
“只要认真专注地去看,每件事物都可以是一扇通往众神不朽永恒的门” —乔伊斯
我们邀请大家进入这扇通向另外一个时空维度的大门。
伴随着光影的切割与呼吸声的耳语,这条幽深的隧道引领着我们走向那扇穿梭意识维度的知觉之门。正如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那部同名的经典之作的隐喻。在黑暗尽头,即将开启一场充满未知和不确定的感官旅程。隧道和情绪暗示有助于我们的脑电波进入冥想状态θ波段,活跃我们潜意识深入自我。就像们出生时候的必经之路“产道”那样,它仿佛连结着我们生命最初的源头--那个与自己在一起的状态。从一个回归感知原点仪式的开始,让我们一起从外部世界启程探索内心的宇宙。
2.《夜光丛林》
“ 我看见,所有肤色的子民都重聚在生命之树下,全人类将重新成为一个圆,那一天,我们将延续’万物生灵为一’的智慧领悟。” —印第安苏族英雄疯马
万物是相连的一个有机生命体。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里,我们逐渐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连结,也逐渐失去了与自己的连结。旅程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一片夜光丛林,人的意识与自然的存在开始缠绕与连结。我们再次重新找回我们与生态的共振,感受它的呼吸与脉搏。植物是有神经电动的单位,它沿着思维的轨迹螺旋式的扭曲、攀爬与飞跃,逐渐衍化出与人类具有同一性的遗传结构。几乎所有文明的源头,似乎都在有着相似的象征,讲述着植物用它千丝万缕的秘密生命隐喻一种看不见连结着集体意识网络。植物这是我们这颗星球的上传下载信息的神经系统,祖祖辈辈将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线性时间里的记忆、情绪与认知记忆串联在了一起。我们尝试用这个作品来启发大家重新审视全球化语境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对于自身在生态环境系统之中所处的位置,关于人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呼唤对于我们生命源头的敬畏,以及对于”意识“的探索与认知。
3.《流》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约翰·邓恩
2018英国流明数字艺术大奖lumen prize提名,作品由1000个半弧形的水滴感应灯组成。当我们用光源靠近点亮其中一颗“水滴”,它犹如涟漪一般迅速传递扩散开去,你的光与他人的光在这一刻交融,点亮彼此,流动成意识的海洋。我们的生命是流动着不断变化的,万物皆是一种流动。在流动之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本质,它犹如中国传统朴素的道教思想中所说的“顺势而为”的宇宙大道,它是从“无”到“有”,又从“有” 到 “无”的此消彼长,是天地之间元亨利贞能量流动不息。生命中的互相作用如同水的涟漪扩散,所有人都不是孤立割裂的存在,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每一个点点滴滴的举动,都在彼此之间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如诗人William James的诗说的那样“我们是海洋之中的岛屿,表面上分开,却在深处彼此相连”。《流》是全球首个融合感光系统&点控系统的艺术作品,这一次的亮相将从核心硬件、材料、造型、表现、交互形式上升级,特别是在表演模式上的重点突破,量身定制了音乐与场景,在短短4分钟里,讲述了一段关于“生命流动”的磅礴史诗。
4.《世界尽头遇见光》
“光不仅是寻找启示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启示。”—詹姆斯·特瑞尔
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无法解释的事情太多太多,科学家可以解释“极光”是来自地球磁层和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形成的,可是他们却无法解释这种在极度寒冷静谧的夜空中出现的绚烂光晕又是如何给予人们内心最原始也最震撼的触动。那种惊心动魄的美,让人瞬间舍得忘记了自己。
它仿佛是这颗星球的灵魂在天空起舞。世界尽头的孤独,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而那光芒将会放射到你所做的其它事情中,整个宇宙都会加入你的舞蹈中。
我们在这里用雾幕为大家制造出了这样一道象征着幸运与信仰的极光。水雾的波光与此同频共振,我们伸出手触摸的时候,这道光将流淌到我们的身上。而人与人之间的触碰和拥抱将会触发眩目的极光爆--我们互相用身体的温度点燃了更为璀璨的光芒。我们站在世界尽头呼唤爱,而爱,就是那束光。
5.《浮游星尘》
“ 那便是你如何来到世上,像一颗星星,无名无姓。” —鲁米
每个人每颗孤寂星球都像是“浮游生物”, 就像谦卑的微尘一样漂浮在茫茫宇宙之中。全息投影上的浮游星尘,跟随着每个人经过的能量产生呼应,用流动记录下那稍纵即逝的痕迹。
NASA科学家Michelle Thaller说:人类存在的真相其实如此简单:我们不过都是死去的星星,仰望星空,回忆来时的路。湖畔诗人华兹华斯也写过,“我们的诞生其实是入睡,是忘却:与躯体同来的魂魄——生命的星辰。宇宙的尽头就是故乡,我们人类就是星星的灰烬。而我们所讲述的发生在这颗星球上的一切爱恨情仇,都是微尘的故事。
6.《深空》
“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和头顶的灿烂星空。”—康德
致敬每个人心中对于宇宙星辰那永恒的乡愁,为深陷红尘的我们献上头顶一片灿烂星空。我们对于星空的莫名向往,也许就是人类潜意识里来无法言诉的本能一种情怀。我们渺小的人类有着太多的恐惧,面对时间这些伟大力量的敬畏,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的勇气。我们曾经抬头仰望星空,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我们被重力束缚在这颗孤寂星球上,可是我们从来不曾放弃,努力着过寻找回家的路。我知道我们的头顶依然有无数温柔的星光,穿行亿万年的时空,与我力量。我会扑入满天星辰的怀抱,用明亮清澈的眼睛,不论斗转星移,日月晨昏,依然凝视着你。在宇宙星空下,我们跳舞。
7.《流动的城市》
“我们就这样生存,永远在告别。” —里尔克
万事万物都有生命,这个生命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有机体“的表面含义,而是其流动的本质,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生命周期是以“新陈代谢”的速度被我们感知到的,这些生命加在一起的总和,就是我们朝夕相处与之共生的生态环境。现代文明根植于城市环境,因此我们所熟悉的风景也不再是河流山川,而是高楼建筑,我们眼前风景的新陈代谢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让人怀疑脑海中对这座城市的记忆的真实性。编写的程序会使画面中的建筑进入一个解构到重构的过程,图案会用线条和粒子构成城市建筑,对城市进行重构,解构,迭代。仿佛就像是里尔克另外一首诗里说的那样:“我们只是路过万物 像一阵风吹过 万物对我们缄默 仿佛有一种默契。”
8.《觅象》
“也许可以静静凝视一朵花慢慢绽放的力量,慈悲的力量,温和的力量,包容的力量,美的力量。”—蒋勋
以漆为材,以山水为情,数字为媒介,我们来到了一个关于生命、时空以及东方灵性哲学“天人合一”的灵性场域。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最后再次“见山是山”,停止头脑中的评判与分析,纯然去感受到万事万物原本单纯的样子,这就是禅宗的方法论。一切事物有自己的节奏。我们只需要从容不迫地去找到生命之中的那个呼吸,也就掌握了节奏,跟随那个流动,顺势而为,那个答案就自然而然地在适当时刻出现。我们用一个仪式感强烈的、取材自中国传统漆画的沉浸式音画互动空间来引导大家进入一个自发性冥想的体验,在感受到画面中写意山水线条流动之中去体验能量本身,唤醒内在感知力与对生命本身的敏感,让我们在身体里感官的记忆里按图索骥,找到答案。一切智慧,都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之中。去倾听,去感受,去体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原因。

9.《无相之象》
“人生最伟大的探险,就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荣格
“无相”这个概念最初来自于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 在佛法里“绝真理之众相名无相”。我们在这里取了“恍惚”的幻境以及万物本质无相之意。这个用镜面像素屏所创作的沉浸式数字作品打破了日常经验里对于时间空间的传统认知,也同时暗示着平行宇宙。在这里遇见无数个自己,也可能在幻象中迷失自己--Less ego is more,当我们放下“自己”存在感的执念之时,意味着另外一种辽阔的可能性,让我们得以为真实的“自己”留出空间,进入内心世界去探索更为丰富的浩瀚星辰宇宙。如同当代艺术之父杜尚在1957年某次演讲里说的那句话:穿越时空的迷宫,他寻找着一个清晰的出口。
10.《宇宙之瞳》
“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宇宙之间是一个紧密结合的统一体。” —亚历克斯·格雷
美是宇宙之间最真挚最崇高的存在,它表达在数学的对称性上,物理的精确性上,表达在万物生灵的精妙神奇之中,表达在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之中。艺术做为一种心灵转化的体验,目的是带给人们“美的惊骇”。象征“宇宙”的曼陀罗、唐卡里的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坛城、教堂的彩绘玻璃窗,古埃及的生命之花、以及神圣几何…几乎所有的古老文明里都用数学分形的方式解释了宇宙。而数学就是宇宙源头的语言。我们用穹顶Mapping的方式赋予观众沉浸式的直观经验去感受数学之美,声音与画面的通感联觉,让彼此互为补充,破除着观众头脑思维所依赖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式,随之进入思维减弱而潜意识活跃的“冥想状态”,让我们身心彻底的舒缓放松得以疗愈。这是一个基于脑神经科学理论的“艺术治愈”的疗程,我们邀请你舒舒服服地半躺下来,享受我们为你们布置放松平静的氛围,把一切抛在脑后。只需要凝视着穹顶不断变幻的曼陀罗,一起进入这段平行宇宙的奇幻之旅吧。
11.《你眼中的永恒》
“永恒就是太阳与大海的互相交映。” —兰波
“感知”这个词语Perception意思是“interpretation of sensory information”即我们的头脑思维对于感官信息的转译,而我们人类每天接收的外界信息有80%来自于视觉,我们所认知的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双眼捕获的信息。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在其他事物眼中,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在这个作品里我们教会计算机去看这个世界,然后去观察计算机眼中的世界的样子。它由人工智能模拟这个过程,一切可以被采集的视觉元素都将转化为人工智能AI处理的信息,经过算法的转译,变成海边的日出与日落的景象。我们试图通过这个作品来启发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无限的感官想象力,将抽象的图画转化为直观的美学体验,启发人们建立与自然之美的链接,引发“人工”与“大自然”之间平衡的深度思考。
12.《B612星球》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 圣埃克苏佩里
孩子们闪亮的眼睛是通往天堂的入口。他们活在自发性的喜悦里,拥有着最活跃的创造力--一种最本初最纯真的状态,也拥有着最质朴浑然的灵性。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艺术家,那种随性随心的即兴让他们保持着一种不曾被世俗钝化的敏感,与心灵建立着纯粹的连结。这件作品是一件向经典的《小王子》予以致敬的互动装置作品,事实上致敬的是我们不朽的纯真。“只有孩子知道自己在找什么”小王子那么说,是的,因为他们比大人们更清楚地能够听见心跳的声音。
13.《星河流淌过的神圣领土》
“这世界上有一种大家都能了解的语言,这种语言诉说着热忱。”’ —保罗·科埃略
但凡伟大的创造以及艺术从来都不是闭门造车,都是玩出来的。“玩耍”是一个深入发掘兴趣的过程,教授再多的艺术技巧也不如让孩子们体验到创作的热忱。而热忱将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带领他们发掘无处不在的美,激发他们对于生命的热爱。在这里,整个地板将成为一张巨大的画布,孩子将会拿起比日常大数倍的画笔进行创作,这些图案和纹理会转化成动态的图形漂浮流动于其间。在玩耍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然被唤醒,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协调性。我们的孩子所真正需要的是美的教育,感官的教育,以及,爱的教育。这一方让孩子们肆意发挥想象力玩耍的角落,仿佛是我们内心小心翼翼守护着的那块不曾被侵蚀的地方,那块寄放着“爱”与“美”的神圣领土,星河在此流淌,神的孩子们在这里跳舞。
14.《只有群星不曾离场》
“我们都走在通向星辰的旅途中”
在展览结束的时候,我们邀请你拿起转角的这把伞,在宇宙瞬息变幻的气候里,轻轻托起一片头顶的天空,在一个相对隔绝的独立空间里,安静地独处,发一会儿呆。像我们祖先仰望星空那样,用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这无从预期的不可确定性。我们抬头凝视落在伞面上落下雨滴和光影斑驳,它们随着你走动的轨迹,时刻在流动中变幻,如同你在整个展览之中不期而遇的种种风景。雨水落下来,洗去了城市上空的尘土,让天空更为清澈干净,也让夜晚的繁星更为明亮;我们也希望这趟旅程可以像雨水一样温润地洗去覆盖在我们心上的尘埃,让我们那双向内看的眼睛也看得更加清楚。星辰变幻有时,人来人往聚散有时,可是无论月亮如何阴晴圆缺,我们头顶的群星始终不曾离场。
团队介绍
这场未知之旅的缔造者,正是一群独具特色的90后科技极客。作为一个仅成立三年的年轻艺术团队,GeeksArt已获得《世界新闻日报》、《Digital Journal》等海外知名媒体的盛誉,其作品更是被《路透社》称为“科技与艺术的奇幻梦境”。 GeeksArt团队集合了艺术家、创意人、策展人、编程师、工程师、技术研发师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化人才,专注于研发、设计、创造新媒体艺术装置。创作作品通过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为体验者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科幻奇境,并尝试通过融合艺术与科技,探索人类的感官与意识世界。
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也相信人类灵魂的温度。